网络传播权引发法律争论(《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14日)
作者:杨春宝律师 来自:法律桥 时间:2005-1-2 20:42:54 点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著作权法律制度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是否适用于新兴的网络世界。如果适用,应如何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初兴之时,一些业内人士担心法律管制会妨害信息流通,不主张法律介入。一时间网络世界几乎成了盗版天堂,这种消极影响至今未能消除。然而更多的人认为,如果著作权在网络世界得不到有效保护,必将导致著作权人失去创作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因此受到阻碍。 但是,当时的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著作权法均产生于网络出现之前,不可能涉及作品的网络传播,因此,如何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又成了另一争论焦点。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22日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认为,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此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已经确立了“向公众传播权”。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也确认了该项权利,并称之为“信息网络传播权”。 将作品直接上载发表在网络上,须由作者本人行使或者授权他人行使。那么,网络媒体使用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以及网络媒体使用在其他网络媒体上发表的作品时,是否也须征得著作权人同意呢?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说,网络媒体使用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上的文章无须征得著作权人同意。但是,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著作权法时并没有修改报刊转载的规定。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32条仍然只是规定,“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国务院新近发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也没有对此做出扩大解释。 探究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本义不难看出,最高人民法院试图为网络媒体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予网络媒体自由转载的权利,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著作权法》更侧重于有效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修正了观点,该解释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转载,是指报纸、期刊登载其他报刊已发表作品的行为。也就是说,除了报刊,以其他任何方式转载已发表的文章,均须事先征得作者的同意。 (本文发表在《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14日经济生活版。) |
【本文作者:杨春宝律师,来自:法律桥,引用及转载应注明作者和出处。如需聘请律师,请立即致电杨春宝高级律师:1390 182 6830】
关注法律桥微信公众平台 | 杨春宝高级律师电子名片 |
◆
请注意文明用语,请勿人身攻击。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您应当对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负责。
◆ 请勿在此提出法律咨询,法律咨询请去法律桥论坛。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网站管理员有权删除违反上述提示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本站声明:
本站所载之法律论文、法律评论、案例、法律咨询等,除非另有注明,著作权人均为站长杨春宝高级律师本人。欢迎其他网站链接,但是,未经站长书面许可,不得擅自摘编、转载。引用及经许可转载时均应注明出处"法律桥",并链接本站。本站网址:http://www.lawbridge.org/。
本站所有内容(包括法律咨询)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站长不对资料的完整性和时效性负责。您在处理具体法律事务时,请洽询有资质的律师。本站将努力为广大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不对本站提供的任何免费服务作出正式的承诺。本站所载投稿文章,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席主持律师:上海杨春宝高级律师
上海最早的70后高级律师。入选国际知名法律媒体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100位中国业务优秀律师”,荣获Finance Monthly“2017中国TMT律师大奖",并入围Finance Monthly“2016中国公司法律师大奖”,系Asia Pacific Legal 500和Asia Law Profiles多年推荐律师,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调解员,具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系上海国有企业改制法律顾问团成员,具有丰富的投资、并购法律服务经验。[详细介绍>>>]
业务委托邮箱:LawBridg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