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电视剧的感觉
──写在《大家族》开播时
....《大家族》终于在大家的关注下登场了。作为一名编剧,其实也有普通观众一样的好奇心,想看看经自己编的剧本究竟成了个什么样子。那心情就如做父母的在孩子出世时也急于要看个究竟一样。
....写剧本和写小说的最大差别大概就在最后成为产品时候的感觉了。小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自己的,都依然贴着自己的肉;剧本则要经过导演和演员的再创作,最后往往就有点似是而非了。我想这几天要是《大家族》的原作者梁凤仪也坐在电视机旁,那种感觉就更说不清楚了,一定是怪怪的,不知道该不该认这个《大家族》。
....我加入《大家族》的编剧是最后一个,在我前面已经有两位资深编剧,赵孝思和叶孝慎。我没编过电视,但当策划人花建诚恳地邀我加盟时,竟一口答应了。说实话,当时自己总以为编电视容易:文字没小说那么讲究,而且容易捣奖糊,港台和外国的电视里不是常有"你没事吧?""我没事。""你真的没事?""我真的没事。"之类的对话,一下子就占了四行,不分明在没话找话?另外,更主要的是,有小说原作,顺着小说的意思编就是,我还怕什么呢?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有些看人挑担不吃力,把电视剧看得过于简单了。
....小说《大家族》属于那种看看蛮好看,却并不耐读的一类通俗小说。人物的把握较粗,语言不太经得起推敲;水分也多,洋洋二十多万字,满打满算,真正可派上用处的篇幅大概仅仅够编七八集。可是作者当初的要求是二十集,不能少。还有十几集哪里来?只有加戏,除了加人物的行动线,加事件,还得在人物关系上作进一步的开掘。写到这儿,不由想到后来看到的北京的一些电视剧。真将人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别的不说,就拿不被上海人看好的《东边日出西边雨》来说,人家那人物关系,挖得多透!人物一出场就有戏,滋润得很。要是自己不实践,也许会不以为然,自己一动手,差距就看到了。所以也不该对小说原作说三道四,倘若让李晓明来改编《大家族》,说不定就编出个四、五十集也没准。而当时,一听郭信玲导演要我们加戏,心里就发毛,不知道戏在哪里,恨不得让剧本里的人物整天说"你没事吧?你真的没事吧?"
....剧本改了又改,即使交了最后一稿,心里也不踏实,知道毛病一定还不少。多亏了郭导,亲自动手,字斟句酌,才真正有了《大家族》的一剧之本。听已经看过样片的朋友说,蛮有看头。倘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作为一名编剧,我其实是惭愧的。但我相信,我会慢慢进步的。
1996.3.23